……因為他們傲慢,所以沒有耐心聽取百家(尤其是儒家)的不同意見,不可能真正地尊重知識分子;因為他們好大喜功,喜歡做物質層次的歌功頌德、耀武揚威,所以他們對文化禮儀等精神層次的東西興趣相當有限;因為他們殘暴,所以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焚書坑儒"這樣的事情來。總而言之,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絕不是偶然事件,有其發生的必然性。
從史書記載看,秦始皇開始的時候也曾經任用過知識分子的,他跟知識分子之間也有過一些短暫的交往。秦時已經設立博士之官,兼並天下之初,有博士官七十人。公元前213年的鹹陽宮酒會上,有"博士七十人前為壽"的記載,次年侯生、盧生相約逃亡時說"博士七十人,特備員弗用",可以證明。秦始皇巡遊各地時,隨行人員裡也常常有博士的身影。例如,公元前218年,巡遊到今天湖南岳陽湘陰縣一帶,準備過湘江去湘山祭祀的時候,遇到大風,差一點沒法渡江,秦始皇就問身邊的博士"湘君何神?"博士回答他是堯之女、舜之妻。可見秦始皇巡遊的時候是帶著博士以備咨詢的。巡遊山東一帶時,也曾跟魯地的儒生博士們討論過封禪祭祀方面的事情。公元前211年,百姓在隕石上刻字事件發生後,秦始皇心裡不痛快,也曾讓博士官寫了一首《仙真人歌》,游到哪裡都傳令樂人配樂演唱。秦始皇雖然沒有像後來漢朝的武帝那樣看重文學"潤色鴻業"功能,但是,他也並沒有簡單地排斥文人儒士。
由於秦始皇缺乏必要的耐心,他終於跟儒生鬧翻。
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第三年,東巡郡縣,到了泰山腳下。為了了解刻石歌頌秦帝國功德和封禪祭祀山川的儀式,秦始皇招集了齊魯一帶的儒生博士七十人,幫他出主意。那些儒生說法各異,有人甚至說:"古時候封禪使用蒲草包裹車輪,怕傷害山上的泥土石頭和草木;祭祀的時候,掃一下地就可以了,拿發酵過的禾秸作座席,原因是容易辦到。"秦始皇聽了儒生們各不相同的說法,而且也不容易做到,於是就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也不讓他們參與活動。下令修了車道,從泰山南面一直上到山頂,完事後從泰山北面下來,在梁父山行了禪禮。據說整個封禪儀式採用了很多太祝祭祀雍丘上帝時的做法,但是具體怎麼做、埋藏了些什麼東西,卻秘而不宣,沒有人知道。據說,這一次泰山封禪,上山的時候,中途遇到了暴風雨,秦始皇在一棵大樹底下躲避過(後來把那棵樹封為五大夫)。儒生們因為沒有被準許參加封禪過程,聽到秦始皇遭遇風雨的事,就都來諷刺嘲笑他。
後來秦滅亡之後,儒生百姓因為痛恨秦始皇焚書坑儒,就編造出這樣的說法:"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史記·封禪書》)泰山封禪,儒生給了秦始皇一個不切實用的印象,同時,儒生對秦始皇也產生了不滿。儒生給了秦始皇不切實用的印象,不久就招來了殺身奪業之災;秦始皇得罪儒生,加速了其萬世帝業的滅亡。帝王與知識分子的關係,實在是不能不慎重的一件事情,對雙方都一樣。
秦始皇與儒生的更大決裂發生於公元前213年的那次鹹陽宮酒會上。酒會開始的時候,博士僕射周青臣等進奏了一篇歌頌秦帝國和秦始皇的文章(見上文二)。馬屁拍得秦始皇十分舒服。可是,這時宴席上傳來了不和諧的聲音。來自齊國的博士淳于越接話說:"我聽說殷商和西周的王國都傳了一千多年,兄弟子女功臣都得到分封,作為帝王的輔助接應。今天陛下擁有全國,而兄弟子女都只是普通人,最終恐怕難免會有田常、六卿那樣的叛亂事情發生,沒有輔助接應,怎麼振救急難呢?做事情不以古為師而能夠長久的,我沒有聽說過。現在周青臣等人又當面吹捧,加重陛下的過錯,不是忠臣。"秦始皇沒有馬上表態,他把這種說法交給大臣們討論。
丞相李斯就說:"五帝之間不互相模仿,三代之間也不互相承襲,各自都治理得很好。他們不互相模仿,那是因為形勢發生了變化。今天陛下創成大業,建立了萬世之功,自然不是狹隘淺薄的儒生所能了解的。況且,淳于越所說的都是上古三代的事情,不足取法。從前諸侯並起爭雄,所以,以優厚待遇招徠有學問的人。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出於皇帝,百姓如果要想家庭富足就去努力耕種,讀書人就去學習法律規章。現在儒生們不學習現實而去師法古代,來否定當代,使百姓迷惑。丞相李斯冒著殺身的危險建議:古代天下分裂,沒有辦法統一,因而諸侯並起,議論者都引用古代事情來危害現實,修飾虛偽不實的話來惑亂實際有效的事情,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最好,拿它否定皇上所建立的制度。今天皇上兼並了天下,區別黑白決定一種學說為權威。用私家學說來否定法律教化,人們一聽到朝廷政令頒下,就用自己的學說議論它,上朝時心裡不以為然,一出去就跑到街巷去議論,以超越主上、標新立異來抬高自己的名位,甚至公然誹謗朝政。如果這種情況不加禁止,那麼朝廷上主上的威嚴會下降,朝廷外結黨的人就會很多。應該予以禁止。"李斯的觀點得到了秦始皇的贊同,並且根據李斯的建議採取了一項具體措施:除了 "醫藥卜筮種樹"一類的書,諸子百家、《詩經》《尚書》等書籍,限於三十天內一律燒毀。
淳于越跟李斯之間的這場辯論,一開始就不是一次公平對等的討論,而是書生與實權者之間的一次交鋒。書生的武器是引經據典,是坐而論道,實權者的武器是法律命令,是生殺予奪。其悲慘結果,在意料之內。
需要注意的是李斯的立場。李斯是具有三重身份的人:客、法家思想(他的老師荀子雖然勉強可以稱為儒學家,但已經把儒、道、法融合在一起了,李斯更是傾向於法家那一套)、丞相。李斯發表意見往往跟他的三重身份有關係。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即位的第十年,因為發現水利專家韓國人鄭國是被派到秦國從事破壞活動的間諜,秦宗室大臣上書請求驅逐外國人,李斯也在驅逐之列,雖然在李斯上了一篇《諫逐客令》的奏章後,秦王取消了逐客令。但是對客的身份李斯應該隨時記著的,最後臨刑時,向兒子感嘆不能再跟他一起牽著黃狗到家鄉上蔡的郊外打獵,可以說明這一點。作為客卿,寄人籬下,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李斯對排擊異己力量自然會不遺餘力。作為法家,推行嚴刑峻法也是其一貫作風。作為忠於秦始皇的丞相,為了維護主子的權威,他當然不在乎殺一批讀書人。
李斯的觀點裡有這樣三點意思值得特別指出:一是統一的帝國必須有統一的學術、思想,學術、思想的多樣會造成社會、國家的混亂;二是不允許引用歷史來衡量現實,以古非今一定會造成混亂;三是對不利於統一、安定的學說思想必須徹底鏟除,不惜採取殘酷的手段。追根溯源,前兩點意思源於統治者的傲慢,後一點意思源於他們的殘暴。因為傲慢,秦始皇格外重視自己的權威,容不得有人以古非今,聽不得有不同的聲音,更不允許有人對自己持批評態度。因為傲慢,他也完全看不到儒生和他們的學說對於統一帝國的穩定繁榮可能產生的制度和精神層面的作用。這一點漢朝統治者有最清醒的認識,漢武帝的尊崇儒術導致了漢王朝的全面繁榮。因為傲慢,秦始皇完全忽略了人民的力量,以為自己的意志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不得加以議論。這一點,唐太宗認識到"民水君舟",是秦始皇所望塵莫及的。因為殘暴,秦始皇採取了極端的措施,這為後來秦帝國遭到項羽等人的瘋狂報復埋下了禍根。史書說秦始皇"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 (《史記·李斯列傳》)。手段與目的之間無異於掩耳盜鈴,秦始皇的目的理所當然地落空了。賈誼說他"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書,以愚黔首。"(《過秦論》)實際上就像魯迅說的,歷史上"愚民政策"和"愚君政策"全都不成功(《華蓋集續編·談皇帝》)。
李斯深知秦始皇的傲慢與殘暴,所以他的話句句說到秦始皇的心坎上;所以,他的觀點一出,秦始皇就照單全收。文化學術的災難從此降臨!
儒生更為切身的災難發生於次年,公元前212年。上文二說過侯生和盧生在一起相約逃亡,他們的逃亡激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說:"我以前把天下那些沒有用的書收集起來燒掉之後,還招徠了很多懂文學方術的讀書人,想要歌頌太平盛世,讓方士們煉制長生不老之藥。現在聽到韓眾一去不返,徐市等人花費了百萬錢財也沒有得到奇藥,天天聽到的只有被騙取錢財的消息。盧生等人我對他們的待遇賞賜都很優厚,現在竟然誹謗我,來加重我不道德的名聲。那些在鹹陽的儒生,我也派人調查過了,有的竟製造謠言迷惑百姓。"於是派遣御史官把那些儒生全部抓起來審問,儒生們於是互相揭發,脫去自己的乾係。最後確定,違犯禁令的儒生一共是 460余人,全部在鹹陽活埋(《史記·秦始皇本紀》)。
據說,秦始皇活埋儒生使用了欺騙的辦法。先是秘密地在酈山山谷溫暖的地方種了瓜,等到瓜成熟的時候,下令讓六七百博士都聚集到那裡,讓他們解釋春季為什麼會有瓜成熟,結果博士們的說法各不一樣,於是讓他們湊近了看一看。事先設置了機關,等所有博士儒生都到那裡、正在爭論不決時,開動機關,從上往下填土,博士儒生全部被埋在下邊!(《史記·儒林列傳》司馬貞正義轉引衛宏《詔定古文尚書序》)
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會覺得儒生們確實也有可惡之處;站在儒生的角度,只覺得秦始皇太殘暴。孰是孰非?明代哲學家李贄評論李斯關於焚書的上書時說過這樣幾句話:"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辣矣。當戰國橫議之後,勢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史綱評要》卷四《後秦紀》)那麼,究竟該埋怨誰呢?可以埋怨秦始皇太傻,以為燒了百家的書就可以封堵住全天下人的口,以為活埋了四百多儒生就不再有人騙他的錢財、說他的壞話了,以為只要解決了儒生就萬事大吉、王朝永固了;也可以埋怨儒生們不識時務,竟然不懂得帝國需要的是歌功頌德,是奉承吹捧,根本不需要借鑒古代興亡故事,竟然敢於騙取心狠手辣君主的錢財,敢於在背後說傲慢殘暴君主的壞話。
也許看著書籍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很有快感,也許一下子活埋四百多個知識分子很有成就感,但是,快感、成就感得到之後呢?是安心?是失落?不得而知,無從考問。
可是有一點不妨追問一下,"焚書坑儒"這出悲劇的真正導演是誰?是李斯?還是秦始皇?歷史的帳似乎是記在秦始皇名下的,而我總懷疑是李斯,往大一點說,是李斯代表的法家。請看,《詩經》《尚書》等等,燒的都是儒家和其他百家的書,四百多條生命,坑的都是儒家的人;書燒過、人坑過之後,"若有學者,以吏為師"。吏是什麼,就是法家呀,就是李斯他們呀!
我有個大膽的假設:"焚書坑儒"實際上是法家排斥其他百家尤其是儒家的一次暴力行動。秦始皇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傀儡,李斯成功地使用了一回借刀殺人的計謀。
秦朝的這一段歷史無疑是一場悲劇,最大的悲劇主角是秦始皇:百家圖書在秦始皇焚燒的七八十年後由漢武帝發動學者們進行背誦傳授,加上各地不斷發現古代文獻,很快就恢復起來了;四百多位儒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們的死是有價值的,喚醒民眾揭竿而起,直至推翻秦王朝的統治,驚醒漢代開國帝王對文化採取相對寬容、對儒家學說採取獨尊的態度,都有賴於他們勇於批評獨裁、敢於說出自己所思所想的獨立精神;而秦始皇得到了什麼呢?他死後的第四年,他的阿房宮(最新考古發掘顯示,很可能不是阿房宮,而是鹹陽宮)就被項羽的一把火化為一片焦土,他的子孫一個個被趕盡殺絕,他自己花費了近三十年浴血徵戰打來的天下就改姓劉了。
秦始皇得到的只有一頂"桂冠",那便是:暴君。
相關閱讀 古代女子的守宮砂
相關閱讀 慈禧陵墓暗藏的玄秘
相關閱讀 世界十大最神秘古墓奇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